<div id="yu04m"></div>
<div id="yu04m"></div><small id="yu04m"><wbr id="yu04m"></wbr></small><small id="yu04m"></small>
<div id="yu04m"><button id="yu04m"></button></div>
<small id="yu04m"><wbr id="yu04m"></wbr></small>
<div id="yu04m"></div>
<div id="yu04m"><button id="yu04m"></button></div><div id="yu04m"></div>
<div id="yu04m"><button id="yu04m"></button></div>
<div id="yu04m"><wbr id="yu04m"></wbr></div>
<div id="yu04m"></div>

師宗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師宗縣“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師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師政發〔2022〕17號
  • 2022-10-09 10:14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直各單位:

師宗縣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師宗縣人民政府

2022109

 

 

師宗縣“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

建設實施方案

                

為推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更高生活品質新期待,根據《曲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曲靖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曲政辦發〔202255號)和《師宗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師宗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師政發〔202114號)要求,結合師宗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縣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強化為民、便民、安民功能為重點,以滿足村(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健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社會多方參與,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村(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為對象,以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依托,以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愿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社區服務網絡和運行機制,著力提升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努力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始終,強化黨組織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發揮黨員服務群眾帶頭示范作用,厚植黨的執政基礎。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新期待新需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三是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資源等力量,引導市場力量,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格局,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四是堅持系統觀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社區服務制度城鄉銜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推動社區服務機制城鄉聯動、基礎設施城鄉銜接、基本公共服務城鄉統籌。

五是堅持分類指導。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問題導向,把握政府、市場、社會不同定位,區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社區特點,重點突破、分層推進、分類實施,全方位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三)發展目標

2025年末,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服務機制更加健全,政府作用更好發揮,社區服務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全面提升,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線上線下服務機制更加融合,精準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社區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更好解決人民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到2025年末,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10%,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30平方米,居民活動區域面積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建筑面積比例≥60%,城市社區政務通用自助服務覆蓋率達100%,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23,“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發展指標達到預期目標。

二、重點任務

(一)健全城鄉社區服務機制

1.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鄉鎮(街道)黨(工)委牽頭、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黨對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村(社區)黨組織引領、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主導、村(社區)居民為主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慈善組織、志愿者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協同組織開展社區服務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黨領導下的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圍繞群眾關心事項廣泛開展議事協商。全面加強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探索把黨組織建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網格單元、各類群眾組織和群眾活動團體,不斷提高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質量,引領做好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凝聚人心工作。組建業委會和物委會,業主委員會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且組織關系在社區的,建立黨支部。到社區報到服務的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兩新”組織黨員,組成黨建工作組指導業主委員會工作,參與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常態化開展“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工作。鄉鎮(街道)黨(工)委和村(社區)黨組織加強對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領導。充分發揮社區干部、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慈善機構五社聯動工作機制作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牽頭單位:縣委組織部

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民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2.促進多元主體參與。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地位,優化村(社區)服務功能布局,推動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促進服務資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輻射。發揮村(社區)黨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用,引導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社區服務,增強自治能力,提高自我服務水平。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激勵政策,培育扶持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支持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大力推進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組織實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行動,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五社聯動”開展服務。探索通過“以場地換服務”、優惠租賃等方式發展社區服務業。支持引導駐區單位向社區居民開放停車場地、文化體育設施、會議活動場地等資源。支持社區服務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進入社區服務領域,鼓勵開展連鎖經營。

牽頭單位:縣民政局

責任單位:縣政務局、縣委組織部、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3.推動服務機制創新。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站”辦理,推動公共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會服務、戶籍管理等領域群眾經常辦理且基層能有效承接的政務服務事項,以委托受理、授權辦理、幫辦代辦等方式下沉至便民服務中心(站)辦理,實現政務代辦服務村(社區)全覆蓋。創新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運營機制,采取居民群眾協商管理、委托社會組織運營等方式,提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利用率。完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將城鄉社區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事項,優化購買服務項目立項、經費預算、信息發布、招標方式、項目管理、績效評估等長效配套措施。暢通服務需求表達和反饋渠道,逐步完善即時響應機制,推廣接訴即辦等基層經驗,社區服務設施開放和服務時間一般不少于每天8小時,群眾關切項目應開展24小時線上服務,保留必要線下辦事服務渠道,及時響應居民需求。探索完善服務評價機制,健全群眾滿意度調查評估制度,實現社區服務群眾滿意度調查覆蓋所有村(社區)。推廣社區服“好差評”評價激勵制度,普遍建立精準匹配村(社區)居民需求的評價機制,加強評價結果運用。

牽頭單位:縣政務局、縣民政局

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人社局、縣衛健局、縣醫保局、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二)強化城鄉社區服務供給

4.服務民生保障。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村(社區)下沉。重點強化社區養老、托育、助殘服務供給,做好對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關愛照護,推動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推進健康社區建設,建立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公共衛生管理機制,健全村(居)民委員會下屬公共衛生委員會,發揮村(社區)在健康教育、公共衛生服務、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等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搭建終身教育數字化學習公共服務平臺,融合權威、準確的科普教育資源,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支持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建設集中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搭建人力資源供需對接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多渠道提供就業創業服務。重點加強脫貧村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的教育、衛生、就業、社保、養老、社會救助、未成年人保護、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服務便利化,提升郵政、金融、電信、供銷、燃氣、電、廣播電視等公共事業服務水平。推動物流配送、快遞、資源回收商業網點向村(社區)延伸,依托村級綜合服務設施、供銷合作社等強化農村地區農產品收購、農資供應等服務供給。鼓勵發展村(社區)生活服務,支持家政企業在村(社區)設置服務網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引進專業化物業服務,建立健全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雙向選擇機制。完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體系,指導和監督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依法履行職責。

牽頭單位:縣民政局、縣委組織部

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縣衛健局、縣教體局、縣人社局、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縣文旅局、市生態環境局師宗分局、縣供銷社、縣金融辦、縣電信公司、縣供電局、縣廣電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5.服務美麗家園建設。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偰繕?,推進美麗宜居家園建設。開展“干部規劃家鄉”行動,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科學布局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居民點用地、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深化拓展愛國衛生運動,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綠化美化凈化城鄉社區生活環境。改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等環保設施,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提高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加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保護,展現地方特色,延續歷史文脈。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建設一批示范村莊,打造人居環境新樣板。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強綠色生活主題宣傳教育,培育社區綠色文化,增強群眾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開展“綠色家庭”創建活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文明生活新時尚。

牽頭單位:縣鄉村振興局、縣自然資源局

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縣農業農村局、縣文旅局、市生態環境局師宗分局、縣衛健局等單位,各鄉(鎮)人 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6.服務民族團結進步。深入開展新時代城鄉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鼓勵各族群眾在城市和鄉村雙向流動,加快構建互嵌式社區環境,創造各民族共居、共治、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全面融入社區。增強社區文化引領能力,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村(社區)文化建設,引導將其列入村規民約。廣泛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牽頭單位:縣民宗局

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縣文旅局、縣教體局、縣民政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7.服務平安建設。深化城鄉社區警務戰略,加強村(居)民委員會下屬治安保衛和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村(社區)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管理,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和交通安全宣傳勸導,做好用氣、用電、用火及地震、洪災等防災監測、預警發布和應急避險安全防護工作,對噪聲擾民行為及時勸阻、調解。建立和完善村(社區)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制度,強化應急和風險防范物資儲備保障,健全應急廣播體系,拓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應急處置。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開展防災應急演練,提升村(社區)防災減災能力。將村(社區)消防管理納入村級組織職責內容,加強消防業務指導、培訓,建立村(社區)微型消防站,推動完善村(社區)消防基礎設施,發動居民群眾、物業服務企業、駐區單位開展群防群治,著力提升村(社區)消防服務保障和自防自救水平。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村(社區)普法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司法鑒定、公證等法律服務全覆蓋。加強村(社區)反邪教工作能力建設。加強特殊人群重點人員服務管理,強化對社區矯正、社區戒毒、刑滿釋放人員幫扶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居民提供應急庇護救助服務。建立健全發現報告和家庭監護監督制度,加強村(社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支持各類專業組織、機構在村(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完善疏導機制,強化精神慰藉、心理疏導、關系調適、社會融入等服務。

牽頭單位:縣委政法委

責任單位: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民政局、 縣交通運輸局、縣水務局、縣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師宗分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鄉村振興局、縣地震局、 縣消防救援大隊、縣婦聯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三)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效能

8.優化服務設施布局。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按照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優先的原則,優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空間布局,促進各類服務設施功能差異互補、內容銜接配套。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毗鄰建設,推進社區設施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和無障礙建設。推進新建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原則上按照每百戶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施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工程,鼓勵采取換購、劃撥、租借等方式,統籌利用社區各類存量房屋資源增設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租賃住宅樓底層商業用房等其他符合條件的房屋開展社區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城市社區綜合服務體建設,促進便民服務集聚集群發展、項目化系統化供給。推進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和郵政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等建設。精簡整合辦公空間推行開放式辦公,增加居民活動區域面積。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完善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網絡,增強村級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和完善村級服務站點、物流配送網點等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支持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合理規劃群眾舉辦紅白喜事等活動的公共場所,統籌考慮布局公益性安葬服務設施建設。

牽頭單位:縣民政局、縣委組織部 

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自然資源局、縣衛健局、縣住建局、縣發改局、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縣殘聯、縣婦聯、縣郵政公司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

9.提高數字化應用水平。依托 一網通辦平臺,在鄉鎮(街道)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推動政務服務向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覆蓋。推曲靖通APP實現碼上掃方便辦,加快村(社區)政務自助便利服務設備布局,推動公共服務自助辦理。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整合智慧黨建”“雪亮工程”“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區和政務服務等平臺數據,建成集數據分析、效能監督、考核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決策分析平臺。增加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受理、辦理數量和范圍,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政務自助便利服務設備、社區感知設備、物業服務設施、智能化安防設施、家庭終端和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發展實時監測、智能預警、應急救援救護和智慧養老等社區惠民服務應用。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根據服務群眾需要,依法依規向村(社區)開放數據資源。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解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推進數字社區建設,穩步推進省級示范智慧社區試點創建,高效匹配社區全生活鏈供需,擴大多層次便利化社會服務供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智慧社區,運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智慧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信息系統推廣應用,拓展社區服務功能,組織開展在線服務評價工作。

牽頭單位:縣政務局、縣大數據中心、縣民政局

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公安局、縣城鄉綜合管理局、 交通運輸局、縣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四)加強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10.配齊配強工作隊伍。組織實施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鞏固拓展村(社區)縮面提標改革成果,全面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積極推行一肩挑。規范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建立健全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依法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推進村(社區)干部專業化管理,健全完善村(社區)工作人員職能職責、選聘管理、薪酬待遇、激勵關愛、社會保障等體系。把城市社區黨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成員以及從事黨建、治理、服務的社區全日制專職工作人員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統籌管理。通過選派、聘用、招考、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方式,選拔優秀人才、持證社工人才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加強網格隊伍建設,建強社區網格黨組織,原則上1個網格設立1個黨支部或黨小組,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重視城鄉社區少數民族工作人員的培養使用,宗教、民族工作較重的村(社區)可設1名民族宗教干事。加強社會組織人才建設,加快培育發展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社區志愿者。發揮鄉鎮(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作用,實施鄉村領頭雁培養和人才歸雁工程,引導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到村(社區)就業創業。

牽頭單位:縣委組織部

責任單位:縣委政法委、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 縣民宗局、縣文明辦、縣教體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11.持續加強人才教育培訓。統籌推進基層干部、村(社區)干部、社區工作者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建好用好鄉鎮(街道)黨校、實訓基地和在線培訓平臺,完善分級培訓制度,按照縣級重點培訓、鄉鎮(街道)兜底培訓的原則,實現培訓全覆蓋。依托各級各類干部網絡培訓平臺開發社區服務精品課程,推動優質網絡培訓資源直達村(社區)。鼓勵專業社會組織開展社區服務人才培養和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訓,每年支持100余名村(社區)干部參加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培訓。結合農民工自身特點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工從事社區服務業。加強物業從業人員培訓,規范養老機構、兒童機構專業崗位人員持證上崗,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物業服務。

牽頭單位:縣委組織部、縣民政局 

責任單位:縣委政法委、縣委黨校、縣民宗局、縣農業農村局、縣人社局、縣住建局、縣財政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

12.健全管理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能力指標體系,完善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制度。加強對村(社區)干部特別是一肩挑人員管理監督,推進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全面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落實村(社區)干部崗位基礎補貼+職級補貼+紅旗村(社區)創評獎勵+村級集體經濟創收獎勵+參保補助的結構報酬機制,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加快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建設,建立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動態調整和職業成長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城市社區工作者月平均收入不低于上年度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健全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考錄鄉鎮公務員、定向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常態化機制。

牽頭單位:縣委組織部

責任單位:縣紀委監委、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人社局等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有關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強化主體責任,將本方案主要任務指標作為民生項目,列入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謀劃和推動,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本鄉鎮(街道)“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推進方案落實。各鄉鎮(街道)、縣直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能職責,認真研究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辦法措施,分解落實方案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重點,細化工作舉措,量化目標任務,在資金支持、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社區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民政、發展改革部門牽頭的方案實施推進機制,制定方案實施年度任務清單和工作臺賬,跟蹤和督促各項任務落實。

(二)落實保障政策。按照規定落實經費保障,確保村(社區)組織有錢為民辦事,確保管理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資本等投資興辦社區服務事業產業,積極參與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社區服務供給、服務人才培訓等。鼓勵依托慈善組織,探索慈善捐贈、設立社區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有序引導居民群眾參與確定資金使用方向和服務項目,全過程監督服務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落實新建及改建住宅小區預留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的規定,保障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社區養老、托育、助殘、未成年人保護等服務。落實城鄉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社區服務網點的水、電、氣執行居民生活類價格。

(三)強化制度支撐。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的要求,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及時跟進制定、完善城鄉社區服務法規政策。制定實施村級便民服務站建設標準,強化村級綜合服務功能。優化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權責清單,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目錄及準入制度,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要求,配套相關經費和工作人員,加強政策支持和人財物保障,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研究制定社區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及認證辦法,完善村(社區)志愿服務、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制度,創新推進“五社聯動”機制。探索建立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領域社區服務信用管理體系。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建設,鼓勵因地制宜制定社區服務標準,研究制定智慧社區建設標準,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居民隱私保護。加強村(社區)服務檔案建設,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規范考核評估。將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縣綜合責任考核內容。充分發揮城鄉社區治理議事協調機制作用,強化部門統籌協調。民政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評估,做好跟蹤指導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及時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強化示范引領,大力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運用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分區域、分類別打造示范亮點,總結經驗,選樹典型,推動實踐。由縣民政局、縣發改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方案實施監測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綜合評估和專項評估,重大事項及時向縣人民政府報告。


相關文檔:《師宗縣“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亚洲伊人精品酒店|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自慰|久久亚洲欧美自慰喷水合集